“手机碰一碰就能支付,央行数字货币钱包安全吗?”“边远农村地区的老年人能学会用吗?”从一些网友留言中,可以看出网民群众对央行数字货币支付安全和普适程度的高度关注。
“大家大可不必担心这种安全问题。”穆长春说,在产品设计方面,数字人民币交易前需要有一个主动确认,不进行确认就无法完成交易,可以保证资金安全。同时,央行数字货币如果真的发生了盗用等行为,对于实名钱包,数字人民币可提供挂失功能。
对于央行数字货币的普适性,据介绍,设计数字人民币时已经充分考虑到不愿意用或者没有能力用智能终端人群的需求,以后无论是用IC卡、功能机或者其他的硬件,都可以实现央行数字货币的支付。“央行数字货币是为全国人民服务的支付工具,不会光满足使用智能终端的人群,所有老百姓的需求都是要照顾到的。”
央行数字货币是否会完全替代现金?穆长春表示,从世界范围来看,现钞无论从绝对量还是相对量上,都出现了下降的趋势,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进入了轻现金社会。央行数字货币的出现和流通,能在多大程度、多快速度上对原来的纸钞进行替代,取决于各国央行数字货币的设计能否满足大众的需求,能否便利老百姓的支付。“这不是一个强制的过程,而是一个市场化选择的过程。我们从老百姓的需求出发设计数字人民币,也是从市场化的角度来实现数字人民币的发行和使用。”
助力治理腐败
在纪检监察机关的通报中,经常能看到这样一些案例:某领导干部收受他人巨额贿赂,某基层干部虚报冒领、截留挪用困难群众救济资金,某职务犯罪外逃人员通过地下钱庄将赃款洗白……那么,央行数字货币在打击腐败和职务犯罪方面能够发挥怎样的作用?
在穆长春看来,作为支付工具,在设计中,央行数字货币根据掌握客户信息的强度不同,把数字人民币钱包分成几个等级。如果是进行大额支付或者资金转移,则必须申请实名钱包。对于大额的贪污贿赂以及洗钱等行为来说,由于在信息上是实名的,能够为案件调查和资金追踪提供相应帮助。
针对易发多发的侵害基层群众利益问题,数字货币同样大有可为。在很多民生资金的发放过程中,可以通过数字货币智能合约的方式实现定点到人,将有关资金直接发放到群众的数字钱包上,不再经过层层的中间环节,从而在事前杜绝虚报冒领、截留挪用的可能性。
实践中,一些腐败分子会通过将大的交易拆散,化整为零来逃避监管。应用到央行数字货币领域,可能会出现通过小额的匿名钱包,进行相应的违法犯罪活动。那么匿名钱包是不是就无法监管了呢?答案并非如此。
“我们要在保护个人隐私和防止犯罪之间取得一个平衡。”穆长春表示,数字人民币采取了很多技术手段,来保证用户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不被侵犯,但对于贪污腐败、洗钱等违法犯罪行为也不能姑息。在有权机关严格依照程序出具相应法律文书的情况下,必须要进行配合,进行相应的数据验证和交叉比对,为打击违法犯罪提供信息支持。
中国央行副行长范一飞周四表示,目前数字货币(DC/EP)在坚持双层投放、M0替代、可控匿名的前提下,基本完成顶层设计、标准制定、功能研发、联调测试等工作;下一步将遵循稳步、安全、可控原则,合理选择试点验证地区、场景和服务范围,不断优化和丰富DC/EP功能,稳妥推进数字化形态法定货币出台应用。
他在北京出席一论坛时并称,将积极推动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落地实施,做好监测评估并适时滚动修订,进一步引导金融业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激发金融科技发展活力和内生动力。 “金融科技是未来全球金融竞争的制高点,谁掌握好这一最先进的生产力,谁就拥有最强的金融核心竞争力。”范一飞表示。
他指出,金融业要从全局战略高度转变经营模式、全面拥抱科技,加快盘活数据等新生产要素,大力发展人工智能等新生产力;在顶层设计方面,加快在运营模式、产品服务、风险管控等方面的改革步伐,加大科技投入,重塑业务价值链。
中国央行11月中旬曾发布公告称,未发行法定数字货币(DC/EP),也未授权任何资产交易平台进行交易;央行从2014年开始研究法定数字货币,目前仍处于研究测试过程中。市场上交易“DC/EP”或“DCEP”均非法定数字货币,网传法定数字货币推出

中国人民银行周三发布公告称,未发行法定数字货币(DC/EP),也未授权任何资产交易平台进行交易;央行从2014年开始研究法定数字货币,目前仍处于研究测试过程中。
央行网站刊登该公告并称,市场上交易“DC/EP”或“DCEP”均非法定数字货币,网传法定数字货币推出时间均为不准确信息。
公告强调,目前网传所谓法定数字货币发行,以及个别机构冒用人民银行名义推出“DC/EP”或“DCEP”在资产交易平台上进行交易的行为,可能涉及诈骗和传销。
中国央行货币研究所所长穆长春日前表示,全球性稳定币对公共政策和监管形成了诸多风险,在法律、监管、风险控制等问题解决之前,不宜推出全球性稳定币。中国的央行数字货币从一开始就引入了双层运营体系,就是运用了

对于央行新闻有所关注的投资者,都知道在2020年4月,我国的央行数字货币开始在深圳、成都、苏州、雄安进行小范围试点,这是经济大国投入试点的央行数字货币,因而央行数字货币受到了高度关注,甚至有部分投资者提出央行数字货币能不能替代第三方移动支付的问题,下面小编就给大家全面分析一下央行数字货币能不能替代第三方移动支付?
央行数字货币能不能替代第三方移动支付?
央行人士表示,数字货币也不会取代微信支付或支付宝。央行数字货币替代M0,其功能和属性与纸币相似,只不过形态是数字化的。
而支付宝、微信支付等第三方互联网支付,走的是商业银行存款货币结算,属于M1和M2级别的数字化,不具有M0级别法律效力,更不可能取代M0。
M0:一般指的是流通中的现金
M1 :一般包括 M0 + 各单位的活期存款
M2:包括 M1 + 居民储蓄存款 + 单位定期存款 + 单位其他存款 + 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
穆长春在网上公开课程中称,中国央行拟推出的数字货币是纸钞替代,它的功能和属性跟纸钞完全一样,只不过它的形态是数字化的。
“只要你我手机上都有DC/EP的数字钱包,那连网络都不需要,只要手机有电,两个手机碰一碰,就能把一个人数字钱包里的数字货币,转给另一个人。”穆长春称。
他认为,DC/EP并不会对支付宝、微信支付的地位产生影响。因为目前支付宝、微信支付也是使用人民币支付,其实也就是用商业银行存款货币进行支付。央行数字货币推出后,只是换成了数字人民币,也就是用央行的存款货币,虽然支付工具变了,功能也增加了,但渠道和场景都没有变化。
另外,把支付宝、微信支付比作一家银行来说,你们的钱都是存在这个银行里,所有的交易都是在银行里转账。虽说支付宝微信体量是足够大,但是也不能完全排除破产的可能性,毕竟商业银行也会破产,这样亿万用户资产的安全得不到保障,对于监管层来说,必须做到未雨绸缪。
央行数字货币优势
1.央行DCEP是法定货币,和纸币同级,简称是纸币无纸化,学名是替代M0。和支付宝、微信等相比,DECP具有法律强制性。尽管多数接受电子支付的商铺目前是支付宝、微信双选,但还是有一些商铺是二选一,DECP将没有这种选择。
2.支付宝、微信等都是账户制,必须绑定银行账户,支付流程是交易双方+银行,银行体系是中介机构。DECP是央行发行的,其流通体制若选择区块链底层技术就可实现“点对点”,这就是去中介化。在4G网络阶段,交易速度的差异还不太明显。在5G网络普及后,有银行中介的支付和没有银行中介的支付,交易速度的差距就会拉开了。
3.更重要的是,微信背后的腾讯,支付宝背后的阿里巴巴,还有被绑定的商业银行,理论上都可能破产。从安全性的角度看,央行的安全性显然要高出几个级别。虽然在交易瞬间,企业银行破产的概率极低,却不能假设不会发生。
4.央行DCEP可以脱网交易,即离线支付,一旦网络失灵或临时断电,支付宝、微信等就不行了。这时只要手机有电,DCEP支付就照常进行。交易双方的手机只要都有DCEP支付设定的功能,手机一碰,交易即刻完成。
综上所述,就是对央行数字货币能不能替代第三方移动支付这个问题的解答,众所周知,数字货币在未来的全球数字经济竞争中将居于核心地位

新加坡华侨银行(OCBC)周五的评论指出,相信中国在非关税领域的反击更加谨慎,或许不会影响与美国的贸易谈判。另外,就中国的数字货币发展,该行认为目前没有太大破坏性,未来还可支持人民币国际化。
以下是华侨银行经济师谢栋铭的评论全文:
本周市场继续小幅盘整,投资者等待中国就美国香港人权法案的反制措施前不愿下重注。
虽然在关税领域中国毫不犹豫,展开了数轮以牙还牙的反击,但是非关税领域,中国却更谨慎,之前的不可靠实体清单并未如期而至。
这也给了市场希望,中国的反击或许不会影响贸易谈判。
鉴于这

当然Libra在欧美监管这里遇到了很大的阻碍,为了推动Libra,包括Facebook总裁扎克伯格在内的西方企业家和学者都以中国威胁论作为诱饵,表示中国即将推出自己的数字货币,如果不推Libra的话,可能会影响未来美元的地位等等。
中国确实从2014年就开始研究自己的数字货币,但讽刺的是,当西方担心中国数字货币的同时,中国也同样担心Libra的影响,因为Libra的设计中挂钩了一篮子货币来减少货币波动。
篮子里主要是美元,但并没有人民币,所以中国也是担心Libra的推出会弱化人民币的地位和国际化。
从8月开始中国就不断开始放风表示中国数字货币已经准备差不多了,虽然9月底,央行行长易纲泼了冷水,表示目前没有时间表推出中国的数字货币,但市场普遍都相信中国可能是全世界第一个主权国家推出数字货币的。
那到底中国的数字货币有没有那么神,笔者觉得西方有点渲染过度了。其实,中国推出数字货币的初衷是为了替代现金,这个和Libra的初衷不一样,Libra想要解决的问题是跨境支付,尤其是为10多亿没有银行账户的大众提供支付工具。
篇幅关系,中国数字货币背后的技术因素,譬如如何结合区块链,有没有智能合约,这些就不展开了。但是从宏观层面,笔者想分享中国数字货币的四个特点。
第一,中国数字货币是双层运营体系,即央行不是直接把货币给用户,还是通过金融机构这个媒介,但金融机构需要在央行存放100%的准备金,其实这里可以看出,数字货币和人民币本身没什么区别,就是一个有主权信用支持人民币1:1背书的法定货币。
第二,数字货币没有利息,这个很重要,这样就不会对金融稳定产生影响,也不会影响货币政策。数字货币更多就是个支付工具。
第三,支付方面比较有意思,支持双离线支付。就是没有网络也能支付,只要双方手机碰一下就可以完成支付。
第四,大家关心的隐私问题。中国数字货币和Libra比较接近,都是可控匿名,类似于纸币。
总体来看,中国的数字货币目前并没有像很多人担忧的那么破坏性,其实就是人民币现金的替代品,为普通人提供了不同的支付选择。好处的话,可以降低流通成本,以及未来支持人民币国际化。
在美国48个州的监管机构同意一套统一的监管规则以降低合规成本后,像西联(Western Union)、贝宝(PayPal)和加密货币公司这样的货币传输企业将能够更容易地在美国扩展业务。
美国州银行监管者联席会(CSBS)在当地时间周二公布新的货币服务业务(MSB)监管制度,该制度将由一个负责监督许可的州监管者联合小组进行一次审查,而不是几十次单独的州审查。根据官方公告,2021 年,在 40 个或更多州运营的货币传输企业将受益于简化的州监管。该倡议被称为 MSB 网络监管(MSB Networked Supervision)。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longfuchaju.com//zqkj/37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