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自媒体

解析:区块链开创供应链发展了?

最近的区块链行业有两个新闻很有意思,虽然它们所涉及到的细分领域各有不同,但却都起到了同样的效果,那就是给从业者和投资者们打了一剂强心针,让他们感受到了主流社会对区块链这个自下而上所发展起来的行业的认可——第一个新闻是10月25日中国政治局的区块链会议谈话,让区块链在中国真正的成为了一个“正规行业”。而第二条新闻则是知名矿机生产商嘉楠耘智在11月20日登陆纳斯达克,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区块链第一股。

在很多人看来,这两个新闻一个发生在中国,一个发生在美国,一个出现在政府层面,一个出现在资本市场层面。但很多人可能都忽略了一点:除了国别和机构的区别之外,这两条新闻还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差异:前一条新闻主要涉及到的是区块链技术本身,而后一条新闻所涉及到的,是一个相对低调、但对区块链却至关重要的一项工作:那就是区块链节点的运营。

1、区块链真正的关键指标:去中心化

毫无疑问,在当下的社会,区块链已经成为了一个炙手可热的话题。在各行各业,到处都充斥着“区块链技术是什么”,“区块链技术如何赋能实体经济”,“哪个国家或企业已经取得了区块链技术的领先地位”诸如此类的讨论。需要注意的是,在相关的讨论中,人们关注的往往都是区块链的“技术”。这很可能说明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很多人将区块链视为了和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相似的事物,认为只要投入足够的资源在研发之上,就可以使得相关的产品取得性能上的领先,就如同他们所重点关注的5G网络一样。但事实很可能是:区块链远远没有他们想象中那么简单,只要在技术性能上实现领先,就能够获得开发者和用户们的认同。

为什么这么讲?

要说明这一点,首先要搞清楚人们为什么需要区块链。跟其他技术不同,这项数字技术在数字经济系统中所担任的不是信道的作用,而是信任的作用。也就是在没有公信力的经济场景下来创造可信的执行环境,而“可信度”这种指标又是颇为主观的,这就决定了区块链产品的指标跟人们的认可度很有可能是并不成正相关关系。

举个例子,单纯从转账体验上来说,比特币肯定是不如后来出现的很多山寨币,但如果你要问哪个项目在加密货币领域拥有最高的认同程度和使用群体。答案毫无疑问是比特币。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自然不是因为这个项目的技术指标有多么优越,而是源自于比特币在运营方面的成功——自从2010年之后,这个项目就再也没有出现一个能够像中本聪一样、在项目发展路线上说一不二的特权人士。所以现在的人们在想到ETH时会想到Vitalik,再提到EOS时会想到BM,但在提到BTC时,除了已经消失多年的中本聪之外,估计多半都想不到这个项目现在还有谁能够作为主心骨的存在。这就是比特币最成功的地方、也是很多拥趸认为其独一无二的原因所在。

反观现在很多的区块链关注者,他们对于区块链则存在一种误解:在其看来,只要一条链的技术指标足够强悍,自然就可以获得人们的认同。然而事实很可能并非如此——纵观从2017年底开始的“公链大战”,每条链的tps都不低,但最后却都陷入了没人使用的窘境,那他们究竟输在了哪里?答案就是可信度,而高可信度的关键,并不仅仅来自于现在被社会各界所心心念的技术水平本身,而是来自于另外一项工作—&mdash

;那就是运营。

2、被忽视的区块链节点运营:矿业的隐形价值

需要澄清的一点是,在过去几年的时间里,由于区块链行业被简单粗暴地等同于“币圈”,需要对外销售的产品是“币”,因此区块链行业的所谓“运营”,也普遍被看成了类似于“开会、约饭、面基”这样的活动,而其目的倒也很简单,就是通过各种销售活动来连接诸多社会资源,进而为公司的代币创造更多的流动性,最终来出售数字货币,为公司换取法币收入。

但事实上,如果从“链”的角度来看,也就是把“链”本身当做产品来推销的话,那么区块链行业的运营实际上要复杂得多——你不仅要让用户(此时的用户已经不仅是思想比较单纯的投资者,更是众多的开发者以及DAPP用户)觉得你这条链的性能比较好用,更重要的是,这条链要具备一定的去中心化程度:你的节点不能过于集中在单一的利益主体手里,否则信息会遭到篡改;如果有节点退出,必须有其他的利益主体能够补上其空缺,以防止节点出现一家独大的情形、甚至是因为节点退出过多而难以为继;在这条链发展过程中遇到重大决策的时候,不能由某一个特权来决定链的发展方向,而是要由有着密切利益关系的各方共同讨论……

不夸张的说,正是目前缺乏行业标准度量的、看上去似乎颇为主观的“去中心化”,才让区块链从众多的数字技术中脱颖而出,受到外界的关注。否则如果单单是追求TPS这种性能的话,那人们干脆直接用中心化的云平台好了,那速度真是不知道要比区块链快出多少。而区块链真正的运营工作,实际上也应该是让外界意识到这条链不仅是客观上的性能比较优越,而且在可持续的去中心化上也是值得人们主观的信任的。然而,遗憾的是,这项工作在过去一直都是被人们所忽视的,比如说某知名公链项目在一级市场上通过销售代币赚的盆满钵满,然而在后续公链的开发过程中,却被爆出各种中心化的事件,让投资者和开发者们的信心大受打击,也就是说,该项目针对于“币”的运营是十分成功的,但针对于“链”的运营却是非常失败的。这也是其成果目前远低于外界预期的一个重要原因。

事实上,即便是现在区块链得到主流社会高度关注的当下,区块链的运营工作实际上似乎也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现在各行各业都在讨论区块链技术,并且都希望本公司要在区块链技术领域取得领先,然而,区块链的真正精髓在于去中心化,而去中心化的达成不仅在于技术,更在于制度设计的合理性、以及后续相关的运营工作,而这才是区块链真正的行业增加值所在。就目前来看,与区块链运营工作最为贴近的行业,应该算是包括了矿池、矿场与矿机的矿业。正是在矿业持续的运转之下,比特币主链才能够10年如一日的、源源不断的出块。

然而,纵观全球各地,虽然各国确实对于矿场的引进存在一定的优惠政策。但这更多的是从能源行业的角度出发,希望矿业可以促进当地能源消费,为劳动密集型的能源行业增加就业岗位。却很少有人会从区块链行业的角度对矿业进行审视。中国方面虽然已经意识到了区块链技术的重要性,但目前来看,主要的精力也依然是放在技术研发、而非相关的机制设计和节点运营上。比如说现在仍有很多人不了解比特币矿场的存在有什么意义,会觉得这是白白浪费电力,这种想法恰恰透露出他们目前把区块链当成跟智能硬件、大数据、人工智能一样的信道型技术,而这种对于区块链的理解是很浮于表面的。因为正是由于矿池之间的持续竞争,比特币主链上的数据才做到了高度可信。

从这个角度来看,嘉楠耘智前段时间登陆纳斯达克的事件其实是有着另一层重要意义的。它至少给外界传递出一个信号:那就是在美国的证券审查机构看来,嘉楠耘智目前所从事的、与区块链矿业相关的业务是有其意义所在,也是能够创造一定社会增加值的。对于目前彼此关注度逐渐增加的各国区块链管理层来说,他们很有可能也会对区块链矿业重新进行审视,最终放下“挖矿只会浪费能源”这样的成见,了解区块链运营业务的真正意义,促使社会各界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这项目前还不太起眼,但却至关重要的业务当中。

比特币的超能力其实是永恒不变,在比特币世界,如果你想通过时间倒流来修改账本上的一笔交易,你不仅需要准备足够的挖矿设备(投入大量资本),还需要足够多的电力来赢得算力游戏,同时还要验证这笔交易之后到现在的所有交易。这么做不仅仅在财务上是巨亏,而且几乎不可能实现。为什么?

验证交易需要成本,在分布式网络上维护统一账本也需要成本,这些成本赋予比特币一个特点:永恒不变。

如果有人想改变比特币网络的这个历史,必须掏出几十亿美金。

相当于动用3万亿(你没看错,是万亿这个级别)台高端笔记本的计算能力,来改动比特币网络上的一笔交易。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称它为永恒不变。

这就是工作量证明法给比特币带来的成本,同时也是比特币算力对抗理论的基础。

工作量证明法是连接数字世界和真实世界的桥梁,已经投入到比特币世界的资金和工作使得比特币不变。人们听到“区块链”这个词的时候会同时听到很多神奇的词,比如”密码学“,“加密”或者“哈希”,因此会错误的认为就是这几个概念实现了不变。那些不懂数学,概率或者对抗理论的人,以及不懂比特币工作远离原理 的人常常宣称“挖矿费电”,“对环境不好”。这类人觉得他们可以去掉工作证明法的成本,然后依然能搞出来一个漂亮,浮夸,不贵的软件(区块链)。

但我们明白这个想法是有问题的:如果不费劲就能改变,那么我们就随时可以坐时光机回到任何时候。某些人坚信的这类方案在我看来只有99.9%的适用性。当你追求永恒不变,个人权利以及安全的时候就完全不靠谱。(假如你不信任你的家人或者同事,区块链解决不了这个问题)

所以,再重申一遍:安全和永恒不变是付出成本后获得的。

工作量证明法是历史上第一次把这些联系到一起,将真实世界的成本带给易逝,可替代的数字化对象。

不仅于此,因为工作量证明法是一种具有复利特性的现象,随着时间流逝,它只会越来越强大,越来越不可被改变。这就是人们说“比特币反脆弱”的核心。比特币受益于时间的流逝(林迪效应)。

比特币是第一个可以像真实物品一样存在的数字产品。因为它绑定了数学,所以在纯数字世界被证明是稀缺的。

举个香蕉的例子:

如果我给你一个市场上买得到的普通香蕉,我就不再拥有这个香蕉。如果我给你一个数字化的香蕉,我只要复制一份,那么你和我都有一个香蕉。如果我给你一些比特币,那么我就不再拥有比特币,就像我给你一个普通的香蕉一样。我无法创建一个新的比特币,也无法复制一个,我也无法要回来,我也无法使时间倒流。我拿回那个比特币的唯一方法是你把它给我。但是那已经是一个新的交易。

比特币是第一个(可能也是最后一个)能达到这种状态的网络。

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运气和时间点。

比特币用了5年才从人们口中的“垃圾“变成值得认真研究的东西。如果有人想赶上或者复制这个水平的架构,大概需要1000亿美金,同时需要奢望没有人发现他的动作和他竞争,因为双方都需要花这么多钱。

这种竞争只会让比特币更加重要并且更贵,而且使其实现了一种无法打破的自我强化的循环。

比特币是一种一生只有一次的事情,Andreas这么说过:“比特币的工作量证明法有用,就是因为它曾经无用“

现在人们终于当真了。

如果你打算重复这个实验,会有人注意到你,一旦你取得了进展就会有人攻击你。而比特币只会走的更远。

回想一下,这个网络从一文不值,增长到价值1000亿美金,却没有任何市场投放。上次这种事情发生是什么时候?最接近的是互联网,但是这个网络与可衡量的价值有关,所以它是有争议的。

这也能解释为什么其他人必须去融资并且售卖一些论文胖协议来制造噪音并且获得关注。 我猜人人都想拥有这种东西,就像电信巨头想拥有互联网。但现实情况是:到目前为止是人民群众集体拥有比特币公共网络,正是集体给了比特币力量。时间和海量的参与者站在比特币这一边。

比特币只要正常运行一天,他就能更强大,更安全,更不

可改变,更稳定,更值得信赖而且更珍贵。

实际上,这是一种我们从没见过的带有加速特点的林迪效应。

如果比特币的竞争者获得了增长,那么比特币会获得很多倍的增长。

网络效应就像跑远的火车,比特币基于工作量证明法的永恒不变的网络已经跑的很远了,而且几乎不可能被超越。

这就是为什么我相信万亿资产的经济活动都会最终与比特币有关。互联网是数字世界中最稳定的信息流通的方式,比特币是数字世界最稳定的资产流动的方式。

从两个层面来分析区块链的设计思想,价值交互的基础是双方信任的建立。区块链技术的革命性在于它实现了一种全新的信任方式,通过在技术层面的设计创新,使得价值交互过程中人与人的信任关系能够转换为人与技术的信任,甚至于由程序自动化执行某些环节,商业活动得以更低成本的实现。

 4/5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longfuchaju.com//zmt/4676.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wx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