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回答我们是否需要区块链的问题 , 问问自己 : 区块链是以任何有意义的方式改变了信任体系,还是只是将其转移?它是否只是试图用验证来取代信任?它是加强现有的信任关系 , 还是试图与之对立?信任如何在新系统中被滥用,这是否比在旧系统被滥用更好或是更糟?最后 : 如果你完全不使用区块链 , 你的系统会是什么样子?
如果你问自己这些问题 , 很可能会选择不使用公共区块链的解决方案。这将是一件好事 —— 尤其是当炒作消散的时候。
有的时候门槛是保护既得利益者非常好的一种方法,同时只要我们跨过了门槛那么我们就能够获得巨大的财富。因而如果你做为普通人希望在币圈能够有一份收益,那么可以添加我们的官方客服进行详细的交流和探讨,同时我们的官方社群有币圈不同领域的大咖以及资深的职业玩家,可以帮助大家快速的入门并玩转币圈交易市场。添加下方微信即可申请加入哦。
支招:如何应对比特币挖矿出现的矿难
有很多投资者都这不知道所谓的矿难”到底和比特币行情有什么关系,矿难是怎么发生的?,那么首先就来给网友们做一个详细的介绍。比特币价格暴跌,让矿工们纷纷停机或者出售手上的矿机,这就是“矿难”。比特币也效仿黄金领域:获得比特币的方式叫“挖矿”,挖比特币的计算机,被叫做“矿机”。所谓“矿工”,即通过完成计算题来获取比特币的人。所谓“挖矿”,就是每10分钟就会有一道数学题被扔到网络中,网友们比赛,看看谁算得快。算得最快的计算机,就会“挖”到一定数量的比特币,矿工们通过为比特币网络提供“算力”来换取获得比特币奖励的机会,算力越多的计算机,得到越多的比特币。
最早一次比特币矿难要追溯到2013年4月。当时在短短12小时内,比特币从233美元暴跌至67美元,跌幅高达71%。造成暴跌的原因和黑客攻击以及Mt. Gox本身的问题。在2013年之前,比特币甚至没有超过15美元,但随着主流媒体的覆盖,比特币价格在当年扶摇直上。4月的快速下跌也被视为对涨势修正的必要行为。在这次历史性的矿难之后,比特币在数月的时间内都徘徊于120美元左右,直到11月又出现一波涨势,飙升至1150美元。但是12月中旬第二次猛烈的下跌不期而至,半个月的时间内,比特币直接出现腰斩。在那之后,比特币再一次突破1000美元已经是四年之后的事情了。
第三次主要矿难的起因同样和Mt.Gox有关。作为曾经占据世界交易总额 80% 的世界第一大比特币交易平台,Mt.Gox在2014年麻烦不断,最终破产令比特币在2014年第一季度里从867美元进一步暴跌至439美元。第四次成规模的暴跌出现在2017年。在四年的厚积薄发之后,比特币猛冲至3000美元之上,但是在7月中旬再次遭遇36%的回调,一度跌至1869美元。最近一次矿难大显然就是近期中国全面打击ICO和比特币的案例了。在接近5000大关之际,比特币受到中国因素影响,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下挫37%,市值蒸发超过300亿美元。
作为比特币玩家,一颗大心脏显然是必备条件。到目前为止,比特币的地位依然存在疑问和挑战,网友们不但需要一颗谨慎的心,还需要掌握过硬的技术。
如果大家希望更加深入的学习虚拟货币的相关知识,从一级市场到二级市场的更加全面系统的知识,那么可以联系我们的官方客服进行详细的咨询和沟通。我们有行业最大的虚拟货币投资学习社区,社群中不乏非常多的职业玩家以及行业大咖,可以对大家进行更加深入的指导和帮助。快联系我们的客服申请加入吧。
区块链如何深刻变革现代金融?
作为多种技术的结合体,抛开它的其他技术特性,区块链首先是对会计学的巨大革新,而这一场革新会孕育出新的金融范式与新型金融基础设施。我们回顾会计学发展的历史,复式记账法起源于 14 世纪的意大利热那亚,在 Luca 的著作发表之后,复式记账法在全世界疯狂流行了开来复式记账法得到了业内的认可并沿用至今。事实上,复式记账法之所以禁得住时间的考验,是因为同时记录了 「贷方」 和 「借方」,抓住了交易的本质。复式记账法虽然在推行初期就取得了成功,并且定义了基本的会计框架,而这套标准已经被现代商业社会沿用至今。
会计学在经过一千年的发展之后迎来了转折:三式记账法。而区块链技术就是实现这一类会计记账方法的一种系统。进一步来说,这个系统创建了三组条目:其中两组条目是复式记账法的标配,另外一组条目是由收据发布方提供的(区块链系统里的节点)。
发布方提供的条目是以交易的数字收据形式呈现的,上面还有发布方的签名,为这笔交易创建了一个主导性的记录,并由整个交易网络共同存储。简单来说,区块链的三方(多方)记账保留了交易双方的交易借贷信息和第三方(第三方为整个网络),在原来的单方账本中交易双方各自保存记录自己的账本、整个商业网络存在无数个账本,当需要进行对账、审查的时候需要第三方(审计公司)、监管、行业间清算协会等进行,整体成本非常高,而且安全性较低,容易发生风险。区块链核心解决了复式记账的几个核心问题:
1.单账本之间的对账变为全网共识
不同账本的对账变成了共识算法机制极大降低了复式账本在安全性与互操作性上的巨大成本,区块链网络同时具有可扩展性,虽然单区块链网络的参与方扩展会降低性能,但目前联盟链基本可以做到100个级别节点下性能损失不大,同时也可以通过可信跨链实现更大的账本扩展,特别是对于金融行业来说,目前的技术已经能够支持较多的多主体协作。
2.先交易再结算流程变为交易即是结算
传统的复式账本之间的结算,特别是金融场景中的结算基本无法做到即时结算,通常是先进行一段时间业务交易再集中时间进行结算,结算压力较大。而在区块链中已经可以做到交易即结算(目前最快的共识机制可以做到一秒内出块)在区块链系统中,可以在区块链内不同地址之间直接进行点对点转移,甲地址之所得就是乙地址之所失。
不同账户体系需要第三方对交易双方账户进行更改,在区块链中交易确认与分布式账本更新同时完成,结算效率高。分布式账本和已确认的交易是全网公开、不可篡改的(正常共识情况下),无论是 UTXO 模式还是 ACCOUNT 模式,交易天然与结算趋于一体,整个账本完全实现自动化处理,随着共识技术的发展,区块链交易确定这一比较大的瓶颈已经得到好转。对比传统中心化结算方式,区块链的效率提升是十倍级别上面这些。
3.从数据账本到可编程系统
在图灵完备的智能合约出现之前,比特币作为区块链的最早实现和雏形,可以看作是一种单纯的交易、结算网络。比特币网络与银行网络的都可以看作单纯的多方记账模式与复试账本模式的差别,随着智能合约技术的发展和深入应用让区块链这一账本出现了强大的可编程能力,拓宽了原有的简单交易功能,开始实现复杂的条件支付、业务逻辑、自动执行脚本、契合法律关系的多方约定等更复杂的功能。
账本由原来只负责记录交易数据变成了账本本身可以完成复杂的原子级交易。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复试在复杂交易情况下需要业务系统完成交易,再把交易结果记录入账本系统中,账本只记录了交易结果,而不记录过程,这中间的环节会成为系统中不可忽视的缺点。而在区块链中,复杂的交易过程就发生在账本中,账本对每一个次交易和事件都进行共识与见证,以保证交易的正确性,最后记录交易过程。这样可以非常好的消除系统间风险。
重新定义资产:从资产数字化到全量信息数字资产
金融行业最重要的工作是处理各种各样的资产发行、资产交换。而目前的技术手段都只能称之为资产数字化,而区块链实现的是“基于全量数据的数字资产”,如何理解二者差别呢?资产数字化:简单的说,资产数字化是将原本记录在纸质文件上的资产信息采用数字化的信息记录到软件系统,最后与其他数据一起保存在数据库中(系统安全等级有一定差异,但本质一致),资产数字化提升了资产转移、交换的效率,但同时带来了易篡改、易作假的风险,而这些风险极有可能变成大型的金融事件,这在最近几十年的数字化进程中是屡见不鲜的。全量信息的数字资产:首先区块链上的数字资产同样也是记录在账本中的数据,但其通过密码学与共识机制较好的解决了简单数字化带来的易篡改和易作假的问题,同时最重要的特性是区块链上的数字资产可以其附属信息高度耦合,也就是数字资产可在其全生命周期携带大量的信息,且包括自身资产的状态变化信息,包括交易记录、发行记录、拆分记录。资产或数字资产的关键是贸易背景信息,当区块链上的数字资产携带了包含自身贸易背景真实性信息的时候,数字资产的价值就能够非常容易得到认可,更有利于从事一系列的其他金融活动。
举个栗子
电子票据可以认为是一种资产的数字化,电子票据是传统纸质票据的一种数字化表达形式、这张票据本身记录的只是作为流通工具的部分信息,并没有显示票据开立出来背后的贸易合同、物流、发票、保理合同、法律关系约定等背景信息,而在区块链上发行的应收账款凭证却可以很好的包含这些贸易背景信息(现阶段仍然依赖链下信息),随着链上原生信息越来越多,区块链上的数字资产可以更好、更全面的还原整个资产的全生命周期过程,而这一切均是可追随、不可篡改的。(——本例来自姚前所著:《数字资产与数字金融》一书)
区块链为金融行业提供了有别于传统数字化的资产全周期管理基础设施,也重新定义了资产的概念,目前仍然有巨大的现实资产还未实现线上化,而我们相信,区块链会是这个问题的一个重要的解决方案。
从中心化账户到用户自主的去中心化数字身份
现代金融几乎所有的服务都基于银行账户体系,而这一账户体系完全掌握在金融机构手中,包括用户所产生的用户数据,用户的所有资产、重要信息都由账户保管者之手才能实现业务操作,这一形式造成了用户信息与资产的安全问题。也造成了金融霸权的产生。区块链通过密码学公私钥体系初步实现了用户自主的去中心化数字资产,私钥的签名保证了用户在金融活动中的自主意愿
与用户操作主权,通过密码学算法保证了资产真正交到了用户手中,而不是由中心化机构代为保管。同时其他密码学算法如零知识等技术的发展可以进一步保护用户数据的隐私。从成本这一另一个角度出发:银行账户系统呈现一种账户孤岛的状态,不同银行和金融机构拥有不同的账户体系,账户之间的互通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情,最为典型的场景就是跨国转账,由于不同国界的人存在于不同的账户体系中导致至少再需要一个中间账户进行账户间的交互。
根据麦肯锡 2016 年研究表明(McKinsey & Company, 2016),一个美国银行通过代理银行进行一笔跨境支付的平均成本在25美元-35美元,是一笔境内支付的平均成本的10倍上面这些。其中34%的成本来自被锁定在代理银行账户中的流动性(因这些资金本可以用在收益更高的地方),27%来自司库操作(treasury operations),15%来自外汇操作,13%来自合规成本。而对于区块链来说,多方账本+公私钥账户体系天然的打通了不同账户与账本,极大降低了成本。这里要说的是,对于KYC 与 AML ,区块链可以用其他方式优雅的实现(如许可式区块链、引入认证方等,在此不作赘述)
从高度依赖金融中介到自金融自金融的概念可以理解为:非金融企业依托信息技术,以服务自身主业及关联产业为目的,向其自身或有业务关联的企业及个人,如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子公司及分支机构、终端消费者和自身员工等,提供投资、融资、支付结算与增值等综合金融信息服务。——通过自身产生的信息转化为面向自身生态的金融服务。在自金融概念中,资产由用户原生产生(上述文章提到的全量信息数字资产),用户可掌握自主身份与资产,用户可以不依赖金融中介进行金融活动。从之前的分析中我没可以清晰的看到区块链可以作为完美的自金融基础设施,而这一点则是区块链对于金融行业最深刻的改变。
区块链自金融的雏形与特点
一、通过自身活动产生基于全量的数字资产:目前最为典型的包括供应链金融中的应收账款数字资产、订单数字资产、数据银行中的用户自主数据 二、不依赖金融中介进行金融活动:参照目前最火的 Defi 项目我们就可以看到在 Crypto 世界中已经实现了用户点对点的交易(绝大部分数字货币)、基于全网共识且人人可做市的去中心化交易所 Uniswap、通过合约控制的链上抵押稳定币系统 MakerDao、链上无中心化担保的借贷 AAVE 等。而这些方案也不断在现实产业中以不同的方式实现。
从外部监管到穿透式监管
广义的金融基础设施还包括法律环境、公司治理、会计准则、信用环境、反洗钱以及金融监管,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法律法规及相应的监管。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longfuchaju.com//zmt/15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