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牛市是2017年下半年,由ICO引爆。
比特币价格一路走高的同时,以太坊又提供了5分钟发币的极低门槛,这种介于传统风投和众筹之间的新型融资模式,一时之间吸引了众多项目和资金入场数字货币。
ICO热潮带来了有史以来最大的牛市,比特币无限逼近2万美元,以太坊也一度突破了1400美元,更不用说那些数不胜数的造富神话了,而代价就是整个2018年都在持续走低中消化泡沫。
第三次牛市是2019年上半年,由平台币引爆。
经过2018年整整一年的行情低迷,市场的泡沫挤得差不多了,甚至还相对低估。
并且当时区块链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但技术上又没有出现让人振奋的突破点,市场开始回归最基础的商业逻辑——现金流。
而由交易所发行的平台币,既能回购保值,还能分红,而且还能抵手续费,当然一时成为了不二标的。
从2019年初到年中,币安的BNB由6美元涨到了32美元,火币的HT从0.8美元涨到了6美元,OK的OKB由0.6美元涨到了3.8美元。
BNB在2019年价格走势
平台币的大涨也带动了比特币大涨,比特币在逼近1.4万美元之后就戛然而止。
到了魔幻的2020年,比特币暴跌触底3800美元后,然后迎来了持续2个月的小牛,以及这次由DeFi点燃的小牛。
所以每次的牛市的到来,都是有强心针来刺激市场情绪。至于是大牛还是小牛,涉及的因素就比较多了。
从外部到内部,从短期到长期
这次的牛市是由DeFi点燃的,但能否成为大牛市,则取决于是否有多方面因素共同合力推动。
从外部坏境来讲,2020年的全球大疫情带来的萧条,让各国纷纷开启“印钞模式”来应对。
有一种说法是数字货币作为避险资产所以大涨,但为了避险法币贬值而选择高风险的数字货币,听起来总感觉哪里不太对。
所以更多还是因为量化宽松的情绪传导到了所有与实体经济关联度不大的投资领域,而数字货币也跟着上涨吧。
而从数字货币及区块链行业内部来讲,市场长期以来缺乏新概念,而Compound推出的流动性挖矿带来了新的可能,后续跟进的一系列的DeFi概念项目,也吸引了大量新资金和新用户入场。
当然,这种短期套利的玩法不具有可持续性,所以这几天以太坊大涨的同时,其实DeFi概念的代币是下跌的,而且也不太可能复制2017年的ICO狂潮,毕竟现在的投资者更成熟了(老韭菜了)。
但不可否认的是,DeFi概念点燃了市场情绪,而且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仍然会是市场最火最吸金的概念。
以太坊领涨还有一点也很重要,甚至可以说是推动此次大涨的根本,那就是ETH 2.0.
所有关于区块链实现大规模落地应用的瓶颈,都可以归结于基础设施不够,导致区块链在绝大多数场景下并不能

而作为公链之王的以太坊,其2.0的升级被寄予了厚望,更深入了解请看链茶馆前不久邀请火币研究院首席研究员马天元分享的公开课——《一文读懂ETH 2.0升级|链茶公开课第20期》。
当以太坊升级为2.0之后,共识机制就会从过去的POW转变成POS。有分析师认为,“以太坊一旦转为POS,将会有大量锁仓,这才是上涨的本质逻辑”,当然,逻辑的前提是ETH 2.0落地后会被更广泛地使用。
金融资讯分析商S&PGloboal(下称标普)12月1日公布《2022年全球信贷展望报告》,指出DeFi在明年的角色依旧为传统金融体系的辅助、而非

DeFi不会在明年取代传统金融、监管或加速介入
标普在报告中指出,DeFi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客户群与传统金融体系尚无明显重叠,DeFi应用目前仍限缩于加密货币生态系的交易,例如购买、Swap、借贷或加密货币的保险,这使其难以在2022年便对传统金融体系造威胁。
标普进一步表示,DeFi的优势在于其在高成本活动(高额借贷、融资等)上的潜力,若其发展完善,将能为使用的机构带来更高的利润,且若DeFi逐渐抢进现有的资金流动性,将能直接影响机构的资金配置选择(但标普仍强调这需要几年的时间)。
标普认为,2022年若全球兴起DeFi监管潮,则将能让更多传统金融体系的参与者投身DeFi:监管辩论的进展可能会在2022年助其框架化、大幅成长。监管的落实,是许多传统机构/投资人决心进军DeFi的先决条件。
标普指出现有的DeFi存在多种状况,可能进一步推升监管介入:
*加密货币市场和传统金融市场间的流动性波动
*技术漏洞风险(诸多项目被骇即可证)
*DeFi增加了金融交易的不透明度
*分散的货币体系可能干扰央行货币政策的力道(遭逢金融危机时无法有效处理)
*价格波动、缺乏监管,散户及机构的风险大增
尽管对DeFi的趋势评论没有一面倒的追捧,标普却也同时指出传统金融体系必须持续创新、投资,才能维持竞争力。
Galaxy Digital执行长:2022将由DeFi主导
如先前报导,亿万富豪、Galaxy Digital执行长Mike Novogratz对DeFi明年的发展较为乐观,他表示虽然投资者在2021年并没有表现出对DeFi的热爱,但他预计DeFi可能会在2022年占据主导地位,一直以来监管机构对DeFi无法获得个人资料(KYC)的隐忧也有望能够解决。
美国注册投资顾问Ritholtz Wealth Management与ETF发行商Wisdom Tree合作创建新加密指数RWM Wisdom Tree中,也引入了DeFi、元宇宙等话题领域币种成为指数配置,足见相关话题不在只是围绕在BTC和ETH了。
据DefiLlama数据,DeFi总锁仓量自今年以来就一路飙升,截稿前已经达到2,480亿美金的规模。各种新项目也如战国时代般崛起,目前锁仓金额排名前5的DeFi协议分别是:
Curve(230.1亿美元)
Convex(190.8亿美元)
Maker(180.8亿美元)
AAVE(145.1亿美元)
WBTC(124.2亿美元)。
与以太坊竞争的智能合约公链轮流上涨,已经是这一个月以来的常态,最近一周Solana持续突破历史新高,Fantom也成为涨幅最高的百大市值加密货币。让我们用数据网站DeFiLlama来看看,到底它们近期在链上数据发生什么变化?
锁仓总价值(TVL)大幅提升
从DeFiLlama的Chains(链)类别(9/10数据),可以看到七天的锁仓总价值变化(7d Change),只有Solana与Fantom有超过100%的成长,显示有一定程度的资产正向此两条区块链转移。
整体来说TVL仍由以太坊的1535.8亿美金稳坐龙头,BSC(Binance SmartChain)居次,Solana则是很快地超越Polygon与Terra,成为第三高TVL的智能合约公链。
值得关注的数据:市值/锁仓总价值
由于每条智能合约公链都会有其原生的功能代币,以太坊之于ETH、BSC之于BNB、Solana之于SOL,主要作为网络燃料费(gas fee)使用。而这些功能代币的价格与市值,往往也能象征生态系的繁荣状态。
DeFiLlama提供市值(Mcap)/锁仓总价值(TVL)的比值数据,能够对比其他区块链作为参考。
如果代币市值被视为市场期待、市场需求的象征,而TVL被视为实际投入资产的行为。如果用以太坊的Mcap/TVL比值2.65作为基准;BSC、Solana、Avalanche比值都是高于以太坊的,显示它的市场期待可能高过于实际投入资产的行为。而Polygon、Terra与HECO则是相反的状况。
拥有大量资金进驻的区块链,需要一定的受信赖程度。如果用以太坊为标竿,可以判断市场

从AMM看区块链健康程度
AMM是一种由用户提供资产流动性,并赚取交易手续费或是挖矿奖励的自动化做市、去中心化兑币平台。
兑币平台是一个区块链的必要基础设施,以太坊就以Curve、Uniswap、SushiSwap为大宗,BSC则是PancakeSwap,它们提供在该区块链上的多数兑币交易服务。
从近七天的数据看来,相较其他前十大流动性的协议,Solana的AMM确实有相当突出的流动性涨幅:Saber218%、Raydium35%,可见Solana的热度。Fantom则还没有一个超过10亿美金流动性的AMM。
除了AMM的流动性(liquidity),其交易量也是一个重要的指标,有越高的交易量,代表提供资产进驻AMM的用户,有更多的合理手续费收益。
以Uniswapv2为例,9/10流动性为47.4亿美金,过去24小时交易量(volume)为4.81亿美金,它的volume/liquidity比值为0.1(=4.81/47.4)。而PancakeSwap9/10流动性为52.6亿美金,过去24小时交易量为7.97亿美金,volume/liquidity比值为0.15(7.97/52.6),略高于Uniswapv2。显示整体平均而言,在PancakeSwap上提供资金流动性的用户,手续费收益是略高于Uniswap的。
现在回来看Saber以及Raydium。
Saber的流动性达到30亿美金,但前端并没有提供平台24小时交易量信息,故不列入计算。而流动性有17.8亿美金的Raydium,24小时交易量有8.76亿美金,volume/liquidity比值为0.49,对于流动性提供者应相当有吸引力。
必须强调,除了Uniswap,其他上述的AMM都有提供流动性奖励,因此流动性提供者的收益除了手续费以外,还必须加上流动性奖励的收益。因此,单纯的VOL/TVL,并无法代表用户的完整收益高低。不过,VOL能代表一个AMM的被使用程度,VOL/TVL也能代表它的资金利用率,可以作为参考。
皆属于早期阶段
根据DeFiLlama登录数据,Solana仅有18个协议、Fantom则是23个协议;相较以太坊被登录的210个、BSC的84个,仍有相当大的差距,都还属于生态早期发展阶段。
从以上指标看来,SOL的TVL确实有显着增加,不过相较其他区块链,TVL的规模仍有待与代币市值相匹配。此外,Raydium的交易量看起来是活跃的,尽管TVL偏低,但对于流动性提供者的手续费收益较佳。
7月29日Balancer屏蔽YFII的事件引起市场对Balancer的不满。TokenInsight Research通过分析Balancer平台7月30日流动性池数据,发现Balancer存在空池现象。但Balancer作为YFI平台内嵌的收益聚合渠道之一,与YFI完美呈现DeFi的乐高特性,推动DeFi良好发展。
1. Balancer是YFI连环流动性挖矿的重要一环
2020年7月29日Balancer前端对YFII进行屏蔽引发市场对Balancer的不满。YFI是yearn.finance项目的治理型资产,在7月份以极高收益引起DeFi市场热议。而YFII借助YFI近期发展势头横空出世,成为新的话题。TokenInsight Research认为Balancer事件只是YFI热潮当中的一个插曲,后续DeFi发展将出现更多层出不穷的项目、事件;以及鉴于在流动性挖矿期间DeFi行业的泡沫已经有初步积累,此次YFI大热让DeFi的泡沫在该基础上进一步积累。
Balancer属于DeFi生态中的去中心化交易所(DEX),采用恒定均值收益函数为定价模式。它与其他采用不同恒定函数的DEX构成DEX中特殊的一类,即恒定函数做市商(CFMMs)。如下表格为恒定做市商典型代表,其中Balancer与Uniswap最大的不同在于:Uniswap的每个流动性池只能由两种资产组成,Balancer可以仅由1种或者超过2种资产组成。目前Balancer的流动性池可由多达8种资产构成。
今年6月份自动做市商(AMM)借助流动性挖矿这一东风表现强劲,其中Balancer 的6月份表现稍逊于其他AMM。关于DEX以及AMM的历史表现在TokenInsight Research近期的《2020上半年DeFi行业研究报告-Part1 DEXs》中另有详细介绍。
恒定做市商典型代表,来源:TokenInsight
YFI的大热在于用户可通过yearn.finance完成不同的流动性挖矿策略,包括可通过Curve、Balancer、与yearn.finance完成流动性挖矿。首先在Curve的ypools中通过提供资产以获取yCRV;第二步则是在Balancer上存入98%yCRV和2%YFI换取BPT,获得BAL奖励;最后再将BPT放于yearn管理页面赚取YFI。
YFI连环流动性挖矿策略,来源:ChainLinkGod
上述挖矿策略依靠DEX和yearn.finance实现,yearn.finance在其中的主要作用为收益聚合器,DEX是重要环节。Balancer被纳入收益挖矿的重要一环的原因在于其背后所采用的恒定函数。恒定函数作为Balancer流动性池内的资产价格机制,决定了Balancer的基本特质。
所有CFMMs主要以采用的定价机制不同而区分,Uniswap流动性池均以2类资产构成,且比例固定为50%:50%。Balancer较Uniswap更有弹性空间,流动性池可以由多种不同资产构成;在由两类资产构成的流动性池中,甚至不局限于50%:50%。yearn.finance平台的治理型资产YFI在Balancer中可创建出无常损失最小的流动性池(98%yCRV和2%YFI),因而Balancer被选为yearn.finance平台中重要参与者。
2. 7月30日Balancer流动性池空池现象严重
TokenInsight Research取Balancer 2020年7月30日当天的平台官网数据,进一步分析其当日流动性池全貌。如下图所示Balancer当前总流动性池数量超过1千,流动性总量超过3亿美元。该平台流动性池由私有型(private pools)和开放型(shared pools)两类构成,开放型流动性池允许任意用户提供流动性,以及交易相应资产;封闭型流动性池则对流动性提供者受限,但允许交易者交易。开放型在数量、流动性容量和交易量上远远超过私有型。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longfuchaju.com//ylsh/44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