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娱乐生活

IMX大涨15%!以太坊二层扩容方案Immutable X将收2%协议费

与中心化交易所不同,用户在去中心化交易注册后会获得一个新的账户地址(公钥)和私钥,相当于你有了一个新的电子钱包,这个钱包的公钥就是你的身份,用户只需向新地址充值就可以开始交易了。你也可以将自己的钱包地址导入到交易所,更安全方便。去中心化交易所将资产托管、交易撮合和交易清算都放在链上进行,利用底层公链的智能合约来执行这些操作。

去中心化交易所的优势:

利用区块链技术让交易分布进行,使交易所去信任化,大幅降低交易所的运营风险。

资产转移自由,无需审核,避免了道德风险。

用户掌握公钥和私钥,能有效避免黑客对交易所的集中式攻击。

去中心化交易所的优势很多,但并不完美。一个明显的不足就是执行交易的效率不够高,去中心化交易所大都是在公链上运行,由于区块链技术本身的局限性,公链的出块时间和确认速度影响了交易效率,一笔交易需要较长时间来确认。其次,区块链网络难以处理高并发的实时交易,容易形成交易拥堵。

这些不足非常影响用户体验,对于有高频交易和量化交易需求的投资者来说,更是完全不能忍了。相反,中心化的交易所就很擅长处理高并发实时交易,执行效率非常高。最后,去中心化交易所的用户需要妥善保存自己的公钥、私钥和助记词,一旦丢失,资产就无法找回了。中心化交易所将客户信息与交易所分配的交易地址对应起来,头部交易所还会有双重验证机制,保障用户的资产不丢失。

由于目前区块链技术的局限性,做的比较好的去中心化交易所实际上并不是完全去中心化的,它们将链上和链下相结合,来兼顾去中心化和效率。基于以太坊的开源协议0x开发的去中心化交易所,可以将交易和清算放在链上,把用户的交易订单放在链下储存。使用0x协议的交易所通过这种方式有效地提高了交易速度和效率,虽然还比不上中心化交易所的速度,但是较全部链上运行的去中心化交易所已经有明显改善。

另外一种是以kyber为代表的储备库模式,在链上建立一个加密货币的储备库,利用储备库为用户匹配最优的币币兑换价格,储备库之间是竞争关系,储备库的贡献者类似于贸易商,他们为交易提供流动性。kyber对这些储备库采取集中管理和维护,这意味着kyber模式也不是完全去中心化的。头部交易所币安也推出了自己的DEX,在自己的公链上利用跨链技术实现去中心化交易所的功能。

跨链技术是通过一条主链来连接其他区块链,来实现链上的币币交易,在整个过程中,主链无形中也成为了中心化枢纽,好在主链本身是去中心化的,安全性还是有保障的。

很多人看好去中心化交易所的发展,认为未来的所有的交易所一定会走向去中心化。这是一个非常美好的理想,然而去中心化交易所要想取代中心化交易所还面临很多难以走出的困境,让我们来梳理一下。

拥抱监管是大势所趋。出于监管需要,中美两国的监管部门都要求交易所做全面的KYC,这必然会让加密货币的交易匿名性大打折扣,很多中心化交易所为了合规经营,陆续开始要求客户提供身份信息。在国际上,包含200个成员国的国际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FATF)也正在为加密货币市场制定监管的国际标准,各国出于反洗钱的监管目的,必然要求钱包和交易所做KYC,而且像门罗币和达世币这类完全匿名的加密货币将可能被禁止在交易所交易。

去中心化交易所同样面临监管问题,由于用户可以导入自己的钱包地址到交易所,去中心化交易所会认为KYC实际上是钱包要干的事,与它们无关。问题是人们无从知道用户用的钱包到底有没有做KYC,DEX们如此推卸责任显然是行不通的。

除比特币外,匿名加密货币是去中心化交易所的重要品种,一旦各国加强对匿名加密货币的监管,这类货币很可能被迫从交易所下架。监管的渗透是不可避免的,目前全球交易量最大的去中心化交易所鲸交所已经开始做KYC了,未来不管是中心化交易所还是去中心化交易所都将拥抱监管,这是大势所趋。有监管的去中心化交易所实际上让自己陷入了两难,他们一方面试图用去中心化来保护用户隐私和账户安全,另一方面却无法绕过监管部门的要求。对用户而言,去中心化交易所执行效率不如中心化交易所,KYC的要求大幅削弱了隐私性,只有安全性是唯一卖点了。

从当前市场的交易情况来看,去中心化交易所的规模非常小,中心化交易所占据了市场绝大多数交易量。用户行为的路径依赖会让人们更倾向于选择中心化交易所。中心化交易所操作简单,交易快捷,双重验证的安全措施大幅降低了账户安全风险;而且头部交易所会逐渐得到越来越多人们的青睐,赢家通吃效应会让头部交易所越做越大。

总结来看,去中心化交易所相对于中心化交易所有明显的安全优势,能够大幅降低人为因素导致的各种风险。不过目前的区块链技术制约着去中心化交易所的发展,用户体验远不如中心化交易所;为提高运行效率,大部分去中心化交易在技术上采取了妥协,并不是完全去中心化的。

随着各国不断加强对加密货币市场的监管,人们想要在完全去中心化的交易所匿名交易加密货币将变得越来越困难。我们认为中心化交易所和去中心化交易所两者将长期并存,中心化交易所仍将是市场主流,而技术和监管等因素将使去中心化交易所面临诸多发展障碍,短期内很难主导市场。

BTC2X/Bitcoin2x基本信息

币种名称:BTC2X/Bitcoin2x

币种概念:支付概念

团队规模:----

上线时间:2017-11-21

所在国家:海外

官方网址:http://bitcoin-2x.org/cgi-sys/defaultwebpage.cgi

区块查询:https://etherscan.io/t

白皮书:查看白皮书

项目介绍

Bitcoin2x的目标是提供世界级的支付服务,比比特币和比特现金更快的交易速度,更低的交易手续费。由匿名团队开发,是发行在以太坊上ERC20代币。

以太坊在诞生后遭遇的最多质疑就是性能问题,在二层网络解决方案 Plasma几乎全面溃败后,前沿研究领域又将眼光放在了Rollup技术上,当前以太坊链上交易的吞吐量(TPS)约每秒可执行不到30笔交易,虽然接近比特币的几倍,但离大规模应用还有较远的距离。相比之下,Visa或支付宝的交易处理能力的峰值至少每秒上万笔。

加密货币经常被提及的一个用户场景是「跨国汇款或支付」,采用链上发行的稳定币USDT、USDC或PAX作为交易媒介,以目前以太坊每秒20多笔交易的性能,离满足全球的需求还有很大差距。

另一个比较热门的用户场景是去中心化金融(DeFi),3 月12 日「黑色星期四」期间,以太坊网络在链上清算和交易的首次大规模压力测试中,虽说勉强可用,但交易成本提高了数百倍。只有交易成本降到比传统方式更低之后,区块链才更有实用价值。

为了提升交易性能,以太坊设立了多个研究方向,第二层网络(Layer 2)解决方案 Plasma曾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但在过去 2 年多的发展中,研究人员逐渐发现 Plasma 以及改进版本 Plasma Cash 存在不少的问题,比如要求用户定期上线以及数据可用性问题,制约了 Plasma 的发展。

在 Plasma 诞生的一年后,名为 Rollup 的技术浮出水面。基于此概念,还诞生了多个分支,最主流的是 ZK Rollup 和 Optimistic Rollup 两个方案。

Rollup 技术解决了之前 Plasma 暴露出的问题,提供了和以太坊 Layer 1 (也就是以太坊自己)相同的数据可用性和安全性,而且还能极大提高网络的吞吐能力,同时降低单笔交易成本。正因如此,虽然很多人在广义上称 Rollup 为 Layer 2 的技术,但事实上却介于 Layer 1 和 Layer 2 之间。

Rollup 是什么?

Rollup 的核心理念其实很简单,就是将原本散布在区块中的大量交易数据,打包成一笔「浓缩」的交易,发布到链上。为确保其中每笔交易的有效性,各种 Rollup 方案设计了不同的机制以确保整个过程的安全性与 Layer 1 保持一致。ZK Rollup 以零知识证明 zk-SNARKs 的密码学技术确保安全性,而 Optimistic Rollup 则继承了 Plasma 的惩罚机制,以确保节点如果作恶将付出很大的代价。

当然,Rollup 的各种方案都存在不同的取舍。比如,ZK Rollup 的缺点是支持通用型智能合约更难,而且「浓缩」数据(创建 ZK 证明)的过程耗时较长;而 Optimistic Rollup 的整体安全性略差一些。不过,各个开发团队具体的实现方案,都针对性优化了上述的这些权衡,部分问题已有显著改善。

Rollup 技术将有助于提升链上应用的竞争力,特别是对于高频交易的场景,有望降低转账或交易费用。不过由于本身机制的设计,相比直接的链上交易来说,Rollup 类交易可能在链上的结算速度会慢一些。出于这个原因,Rollup 的具体应用场景可以包括:

普通转账或支付

提升匿名性的转账或支付

去中心化交易所

去中心化身份系统

去中心化社交媒体

Rollup 概念出现还不到两年,各个 Rollup 实现方案已经陆续上线了测试网,如 Matter Labs和 Fuel Labs 的方案,而应用层的产品也在开发之中,最先上线主网的是由路印 Loopring 开发的去中心化交易所,其他也宣布将采用 Rollup 的项目包括 Synthetix、Dharma、AZTEC等。

接下来,我们更深入了解学习一下。

Plasma 失败了吗?

关于区块链扩容的讨论起源于比特币网络,针对比特币成为「全球支付工具」的愿景,社区、开发者和矿工最终讨论出的一个方案是,将高频的交易迁移到比特币之外的一个虚拟层中进行,或可以称为「Layer 2」,而不是依赖于比特币自身(Layer 1),不过,最终的结算还是需要依赖 Layer 1 进行。

这就是比特币「闪电网络」的由来。而 Plasma 曾是以太坊 Layer 2 解决方案中最受瞩目的一个,不仅因为这是由 Joseph Poon 和以太坊创始人 Vitalik Buterin 共同发布的白皮书,而且还有不少项目宣布过,将基于 Plasma 技术展开研发。

Plasma 通过将高频的交易迁移到以太坊网络之外的侧链之上,定期将批量交易的哈希值发布到以太坊主网,然后设置一些防恶意攻击机制,确保资金安全性。最终的目的是为以太坊扩容,提升交易吞吐量,减少交易成本。Plasma Group、Matic、LeapDAO 和 OmiseGo 等团队都曾经是 Plasma 技术最主要的研发团队,有些项目也获得过以太坊基金会和 Consensys 等机构的资助。

但毕竟这是个试验性的项目,在项目的研发过程中,很多现实问题被暴露了出来,其中最重要的两个挑战是:

数据可用性:因为仅将批量交易的整体哈希值发布到 Layer 1 上,而不是每一笔交易均发布到底层公链,所以具体的交易数据不存在 Layer 1 上,用户需要自己存储具体的交易数据。

用户体验差:为了避免恶意攻击,Plasma 在设计挑战期的机制的时候,用户需要定期上线网络,否则可能错过而遭受不必要的损失。

虽说 Plasma 也推出过更新版的标准 Plasma Cash,但这些问题也依旧存在,最终导致了 Plasma Group 和 LeapDAO 两个研发团队在今年初决定,放弃 Plasma 技术,并转向另一个新技术的研发:Rollup。

而 Matic 依旧坚持在 Plasma 技术的开发中,他们计划在 5 月 15 日至 5 月底期间启动主网的上线流程,并逐步进行去中心化,扩展到超过 100 个节点。究竟 Matic 有没有处理好上述的这些问题,值得更多时间的观察。

无论如何,研究以太坊扩容技术的开发社区,已经将更多精力切换到研究 Rollup 了。

为什么 Rollup 有机会?

在 Plasma 诞生的一年后,一位匿名人士 Barry Whitehat 在 Github 中提出了「Rollup」的概念,试图以「SNARK」对以太坊进行扩容。

SNARK 是零知识证明的一类密码学技术,全称是「简洁化的非交互式零知识证明」(zero-knowledge succinct non-interactive argument of knowledge)。

关于零知识证明的更多信息,可以参阅:《一文说透密码学历史、工作原理、零知识证明及潜在影响》

Rollup 一词本身的含义为「卷曲」或「卷起」,或者可以引申为「汇总」或「聚合」。在数据库的标准计算机语言 SQL 中,语法中的「Rollup」可以帮助 Group by 语句,将搜索出的一系列结果以聚合的数据显示,或许这是他以 Rollup 命名该技术的由来。

在 Barry Whitehat 提出 Rollup 概念时,它是这样被定义的:

「Rollup 通过将交易聚合,仅需要在链上进行一次交易,就可以验证多笔其他交易。」

而打包交易和验证交易的方式是通过 zk-SNARK 技术实现的,这样就能大幅度减少交易成本,确保安全性,也可以解决 Plasma 之前遇到的问题。

有人会将 Rollup 归类为 Layer 2 技术,但 Vitalik Buterin 却不这么认为。

在 Rollup 概念被提出后,Vitalik Buterin 于同月在以太坊研究论坛中发表文章介绍该技术,他是这么解释的:「我们可以将在以太坊上的资产转账交易的规模进一步增加,而且不需要使用 Layer 2 技术中引入的『活性假设』(liveness assumption,如状态通道和 Plasma),只需要使用 ZK-SNARKs 为大量的交易进行验证。」

 3/5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longfuchaju.com//ylsh/3577.html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wx123456